當下,住房已成為多數職場中人的頭等難題,房價在政策調控的壓力下,一漲再漲。國家發改委日前發佈調查顯示,7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7.5%。
房價飛漲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多方面影響。就目前的購房主體——工薪階層而言,在房價飛漲的情況下,其收入有沒有相應增長呢?人們能接受的最高房價是多少?真正的理想工資應該是多少?居高不下的房價給其職業發展帶來哪些影響呢?
為真實反映職場人的現狀,中華英才網日前進行了相關調查。
93%員工對工資漲幅不滿
受訪者中有75%分佈在京津滬地區和東南沿海。其中,月薪3000元以下的占49%,3000-5000元的占總數的28%,5000-10000元的占19%,而10000元以上的僅有4%。對於漲工資頻次,有3%的人選擇“每季度一次”,7.5%的人選擇每半年一次,49%的人表示“說不準”。整體上看,工資漲幅在5%以下的占總數的65%。從工資與房價的對比中可以清楚看到兩者的差距:工資踟躇不前,房價一日千里。
對於目前收入漲幅的滿意度上看,有93%的人對工資漲幅不滿意。45%的人選擇“常因房價壓力爭取加薪”、55%的人感覺“房價上漲過快,不寄希望於加薪”,就不難理解了。
中華英才網人力資源專家張廷文認為,在目前房價普遍上漲、雇員對工資滿意度普遍不高的情況下,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應及時調整人才機制,以保持雇員、尤其是核心雇員的工作熱情。這其中不僅要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、住房公積金,同時,還要構建有競爭力的培訓機制、企業文化、情感關懷,這也是企業平衡薪酬不足的一個重要方面。
50萬元以下是承受底線
從調查來看,京津滬及東南沿海等地區,目前房價已經遠高於工薪階層的承受底線。
調查顯示,在問及“您能夠承擔的最高房價是多少”時,71.7%的受訪者選擇“50萬元以下”。其中京津滬地區受訪者選擇該項的比率為56.3%,珠江三角洲及東南沿海選擇該項的比率為73.2%,東北地區91.7%,西部地區93.4%,中部地區98.9%。另有24.6%的受訪者選擇“總價在50-100萬元”之間,選擇“總價在100-150萬元”和“150萬元以上”的只有3.7%。
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目前北京商品房均價達到9200元/平方米,深圳、上海早已每平方米過萬元,中等戶型商品房價格在80-100萬元/套之間,而南京、西安等中等戶型商品房價格也開始進入50-100萬元的區間。如果再加上銀行按揭貸款利息,其價格遠遠超過工薪階層的購買力上限。
張廷文表示,房價超出購買力帶來經濟上的沉重壓力,讓工薪階層成為受房價影響最大的人群:不僅影響其經濟能力,也影響其職業成長能力,讓個人在培訓、深造、興趣愛好上的投資大為減少,應對風險的能力大為降低。目前,買房不僅是一個購買過程,也包含著潛在的機會成本,何時買房、怎樣買房是一個謹慎的選擇。
買房,任重而道遠
那麼,工薪階層對“購房”是如何規劃的呢?
根據調查結果,受訪者在回答“您認為年收入在什麼程度可以買房”這一問題時,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徵,這與房價的地域差距基本一致。京津滬受訪者中,選擇“10-15萬元左右”的占51.8%;珠江三角洲及東南沿海地區,選擇該項的人占52.9%;東北、中部與西部地區,選擇“5-8萬元”的分別占41.7%、51.7%、47.3%。可見,在目前的房價水準下,要實現買房養房的願望,在發達地區月薪至少達8000元以上,在欠發達地區也要保持在4000-5000元的水準,這遠遠超過了目前各地的實際工資水準。
在問及“您工作多久後買房”時,44%的受訪者選擇“5-8年”,25%的受訪者選擇“3年左右”,14%的人認為需“10年左右”,16.7%的人認為要10年以上。
張廷文認為,在目前現狀下,買房已成為一個長期計畫,對大多數工薪階層而言,應理智看待買房帶來的財務風險、機會成本。購房計畫應視自身經濟情況而定,不要盲目攀比,並做好職業規劃、理財計畫,來為這一目標服務。(張薇嫣)
資料來源:金融界
- Sep 04 Tue 2007 14:20
薪資與購房難以匹配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